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第21号令,调整了《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的有关条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类产品中删除,被视作“白色污染”而遭禁产禁用14年之久的一次性发泡餐具,将于2013年5月解禁,重新回归市场。部分消费者、企业对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发表意见。发泡餐具解禁所带来的产品安全、生产、回收、环保等问题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最新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北京每天的一次性餐盒使用量约200万只,其中发泡餐盒占20%,每天约40万只。该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则表示,天津市场发泡餐盒的占有率应该和北京差不多,也在20%左右,“数量会少些,大多分布在在路边摊和小吃店”。
据《每日新报》报道,事实上,不少餐具批发商对经营发泡餐盒的兴趣不大。他们表示,一次性发泡餐盒的性价比并不高。“那种餐盒体积大,运输成本高,当年批发价就在每个2角5分钱左右,存货还特别占地,谁愿意干这个‘受累不讨好’的买卖啊。”
《经济导报》记者介绍,经常用餐盒打包饭菜的山东市民李晓宁称,最近几年除了偶尔在小吃摊上才会见到一次性发泡餐盒外,到正规的快餐店或饭店吃饭打包时几乎见不到原先那种白色的一次性发泡餐盒。“个人会使用的都是可降解的环保餐盒,每天的用量近千个。”该店工作人员告诉导报记者。
对于一次性发泡餐具,早在200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85号《成都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规定》就对其发布了“禁令”,目前也并未曾发现相关的文件指出该规定被废止。一份是发改委令,一个是地方规定,发泡餐具是禁或不禁?记者咨询了多名律师了解到,发改委令为引导性文件,与地方法规并未冲突,即使删除地方法规也仍然有效。
据四川金契律师事务所阮国勇律师介绍,“两者并不矛盾。”发改委令是引导性的,主要是指导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项目立项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是政策性的东西,各地方可根据目录安排。然后成都市的规定,则具有法律效应,依据自己情况制定的,具有强制性。
山东省塑料协会秘书长潘庆功接受经济导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山东省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企业较少,且多为小企业,政策解禁对山东塑料产业影响不大。
“原先那种白色餐盒不让用以后就改成纸质的或是可降解的环保餐盒,现在大家都有环保观念,再用过去那种餐盒既不卫生也难吸引回头客。”专门卖把子肉、米饭快餐的摊主周洪兴这样告诉导报记者,每个月餐盒的成本为此增加不了多少。潘庆功告诉导报记者,山东生产塑料餐盒企业占比很少,且多为小企业,多数塑料餐盒是由南方公司制作的。
14年前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禁产禁用的原因,一是发泡餐具的材料来源复杂,很多是废塑料,本身带有灰尘和细菌,生产商可能还会加入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等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二是这种餐具一遇到滚烫食物或高温加热会产生有毒物质。三是废弃的发泡餐具给铁路沿线、景区公园等导致非常严重的白色污染。如此一个损害健康、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公敌”,为何能被允许重新入市?发改委未给出明确理由,这难免会让人浮想连连。
据《成都商报》报道,关于解禁之后的标准问题,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也很疑惑。“发改委到目前为止没有解释为何解禁,发泡餐具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新的标准体系何时建立?哪些公司能够生产发泡餐具?没有一点政策措施的出台,就这样放开,白色污染只会更严重。”
成都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副会长高玉林称,“发泡餐具回收起来是件很麻烦的事,建议还是不要解禁。”市场上80%的发泡餐盒都不会被回收,还是用可以降解的纸质饭盒比较好。
网友@新华社e哥:听到解禁,有点担忧,与之相配套的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条件都做好了吗?回收机制建立了吗?对于这“三大难”的疑问,有关部门还欠一个答案。他认为,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之后不应就这样“裸归”。
网友@格褂子和小鲶鱼欢乐多认为,问题不在于表面是否解禁,而在于资质审核,发放准入证才是关键。
某些市民:发泡餐具有毒又污染自然环境,自己坚决不用,现在环保工作本就困难重重,解禁不是明智之举;而另外一些市民认为,应该让我们消费者自己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比如要装点米饭,就可以用发泡餐具,要装热的肉菜,或者想带回家在微波炉加热的,就选非发泡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