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西柏坡高速路口,迎面是一座写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雕塑。车再开不久,就是西柏坡了。
1948年5月,抵达西柏坡,这个太行山根、滹沱河边的小村庄就此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接下来,“滴滴”的电报声从这里传至大江南北,197封电报指挥人民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9年3月,党中央清晨从西柏坡出发,10多辆汽车一路向北,开往北京。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3年,习来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指出。
巍巍八百里太行,大平原辽阔坦荡。在河北这片被信仰浇灌的热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发生:从河北走出的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撒向中国大地;在太行山东麓的狼牙山上,五壮士纵身跳下悬崖,高呼“中国万岁”;董存瑞在碉堡下拉燃炸药包,用生命开辟前进的道路……如今,有一群航天人接过接力棒,在燕赵大地上用智慧和汗水写就新时代的新考题。
在河北省保定市市区西部,乐凯大街贯穿南北。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乐凯的总部就设在这条街上。
园区里树高叶茂,保留了不少老建筑,有的和中国乐凯一样,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一栋栋红砖小楼见证了这个老牌国企经历的风风雨雨。
“在产品真正的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之前,大家可能都会有迷茫的时候。当线上验证出实验室的产品是可行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是特别高兴的。”时任乐凯研究院副院长的赵义丽说起话来和风细雨。她主持研发的涂布型锂离子电池隔膜系列新产品,能够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的行驶里程。以前,国内的涂布型锂离子电池隔膜使用的都是进口产品;在中国乐凯专利产品研发成功并进入市场后,锂离子电池隔膜产品售价显著下降。
乐凯光伏材料事业部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刘宏战介绍:“我们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立项是在2006年,经历10多年的发展,一直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销量位居国内前三。”光伏材料板块是中国乐凯产业转型的核心业务模块之一。2020年,乐凯光伏事业部的生产车间有7000多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背板下线。今年,这个数值将提升至9000万平方米。去年,光伏材料事业部推出了高端透明背板,快速抢占高端背板市场,实现全球出货量第一名。“最近我们又开发了一些新技术,强化了技术储备,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新技术来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刘宏战说。
在产品展厅,乐凯研究院第一研究室项目经理赵伟涛拿起一根采用高阻隔真空包装的水果玉米介绍:“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根玉米能保存一到两年,延续它生命的就是我们研发的新型高阻隔包装膜。”高阻隔膜的“阻”是阻氧、阻水,不同性能的高阻隔膜有不一样的应用场景,能够适用于高端食品包装和药品包装,也能够适用于柔性电子封装领域。
从2011年项目立项到下线生产,赵伟涛和他的团队用了7年时间攻克高阻隔膜技术。国内,此类型的膜产品90%依靠进口,“我们总是会进到最难的领域,然后做到领军人。”赵伟涛自豪地说。
无论是涂布型锂离子电池隔膜、太阳能电池背板还是高阻隔膜,在中国乐凯一项项产品、专利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其三大核心技术——微结构、成膜、涂层。正如习在湖北考察时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一定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进而掌控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导权。”
和中国航天事业一样,中国乐凯是在上世纪50年代起步的。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在国内建设一座电影胶片厂。5年后,新中国第一个胶片厂在一亩泉河畔西郊奠基,这就是中国乐凯的前身——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
那是个开荒的年代,有无数的问题等待解决。外封锁,内没钱,苏联专家被撤走,中国乐凯和我国航天事业面对的是同一个困境。在这种困境中,中国乐凯意识到独立自主生产的重要性,攻坚克难、没日没夜,最终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胶片。
电视业兴起后,中国乐凯又转而发展彩色胶卷和彩色相纸产品。从苏联“技术断供”教训中吸取经验,中国乐凯选择自身研发主要工艺技术和配方,原材料供应也是以国内配套为主。最终,中国乐凯生产出《人民日报》刊文称赞的“民族胶卷”,点燃了一代人的彩色回忆。
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奠基时,郭沫若曾题词:“电影是艺术的机械化,它的教育功能很大。能自行制造胶片犹如能制造火箭。”那时谁也没想到,中国乐凯和“造火箭”的缘分,不止于此。2011年9月23日,中国乐凯并入航天科技集团,成为中国航天的一员。新时代,中国乐凯聚焦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先进材料方向,持续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和产业体系优化。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乐凯经历了电影胶片、彩色胶卷时代的辉煌,现在又以新技术、新产品走上了数字化发展时代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系统服务商的新征程。涂布型锂离子电池隔膜、太阳能电池背板、高阻隔膜、绿色印刷材料、光学薄膜及功能膜材料、数字医疗产品……这些材料从中国乐凯的生产车间走出,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用于食品、电池、医疗设施、电子科技类产品等方面,服务着国计民生,助推中国梦、航天梦的实现。
涞源县位于河北保定西北部、太行山的北端,处于三山交汇、三水同源之地,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河北省深度贫困县。在涞源县走马驿镇,有一座桥横跨河面上,桥头立着块1米多高的石头,上面写着“航天桥”。“航天桥”是航天科技集团在定点扶贫涞源县时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这座桥让走马驿镇几千名村民及1300名中小学生的出行更安全便利,也为当地黑木耳产业园区的原料和产品运输提供了保障。
涞源县白石山村的村口竖着一面写着“航天路”的纪念墙。航天路长2.2公里,宽阔平整,边上是瓷砖装饰的二层小楼。这条路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帮扶建立的,村里2000多人受益。去年2月29日,涞源县实现全县脱贫摘帽。这背后,有一批航天人肩担扶贫重任,走过这座桥,踏上这条路,“驻”进了民心里。
3年前,中国乐凯要选派一名干部前往涞源县上沟村任驻村,安李从20多位中层干部中脱颖而出。安李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中国乐凯的职工,大学毕业后,他也来到中国乐凯担任技术员,并很快当上了车间副主任,是单位最年轻的中层干部。驻村前,单位领导告诉安李,这一去需要3年。犹豫了一下,安李想:“就当再读3年研究生。”于是,2018年3月,安李来到了涞源县南屯镇上沟村。
村民们都钟爱这一个圆脸的年轻人,他爱跟乡亲们聊天,一边聊一边帮大家做农活。聊着聊着,他渐渐心中有了数。精准识别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推进深水井和水窖项目建设,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提出道路硬化方案,解决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问题;协调建起养鸡场,帮助贫困户增收;安装太阳能路灯,村民晚上也看得清路了……“安书记”每天早出晚归,解决的都是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
“每次看到上沟村村民充满信任的眼神,听到他们对我们驻村工作队充满希望的话语和认可,我感觉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谈起两年多的驻村工作,安李这样说。
去年7月的一天,早上7点的闹钟响了又响,安李却没有起来。在离完成3年扶贫工作还剩几个月的时候,安李因压力过大、长期劳累引发脑溢血,虽然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语言功能和左上下肢行动受损,目前仍在逐步恢复中。“我想回村上班”是这位曾经的扶贫干部最常说的一句话。
在涞源县东团堡乡大道沟村,一群柴鸡在青山绿水间漫步。这些鸡叫“太行鸡”,生的蛋叫“桃木疙瘩”柴鸡蛋。它们属于六旺川柴鸡生态养殖基地,该基地是集团公司第一个扶持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龙头企业。
这种模式下,航天帮扶资金一部分用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另一部分折成贫困户股份。此后,这种帮扶模式被复制到了涞源各村的飞建蔬菜种植基地、品一电商扶贫等项目上。
“给钱也要讲究方法,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时任中国乐凯派驻涞源县挂职副县长的鲍立民说。2016年9月,鲍立民来到涞源县。任挂职副县长期间,他走遍了这里17个乡镇的重点贫困乡村,开展产业扶贫,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为群众解决饮水难、出行难、发展生产难等问题。
去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因物流受阻、专卖店停业等原因,“桃木疙瘩”柴鸡蛋严重滞销。经鲍立民积极联络,中国乐凯采购了3200份共1.6万斤、价值24万元的柴鸡蛋,十一院、国际交流中心等单位也纷纷解囊援助。
今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鲍立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脱贫攻坚岗位上奋战4年后,鲍立民2021年4月光荣退休。
从2013年起,航天科技集团先后派驻37名扶贫干部前往定点扶贫地区,并由所属19家单位先后选派近50名扶贫干部和工作队员承担地方政府扶贫工作。他们尽职尽责,把脚印留在基层,帮助定点扶贫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答好了这道连着民心的考卷。
7月的河北雄安新区草木葱茏、蝉鸣鼎沸,远远近近的塔吊声一刻不停。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20分钟一辆的摆渡车将游客送进送出。即便是工作日,来这里参观的人也不少。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个大战略的背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构想、更广泛视野下的中国发展大局。
“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2017年2月23日,习到雄安新区考察时指出。新区设立至今,在这座“未来之城”17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峰时期每天有20余万名建设者昼夜施工。他们正以“历史耐心”答着雄安新区建设这道考题。
从雄安往北200多公里,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来县。丁玲笔下的桑干河在这里穿过,与洋河交汇。这里还是英雄董存瑞的故乡。在这里,一群航天人同样在回答一道需要足够耐心的考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怀来航天产业基地,位于怀来新兴起的产业示范区内。这里将成为五院顶级规模的高科技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基地,基地由山上山下两部分所组成:山上是宇航特殊环境与特种试验区,定位于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空间飞行器姿轨控试验中心;山下是怀来航天产业园区,定位于宇航产品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制生产基地。
2014年,在航天科技集团与河北省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指导下,五院与张家口、怀来签署合作协议,确定在河北怀来新兴起的产业示范区建设怀来航天产业基地,2015年10月破土动工。
6年过去了,来自五院的一群建设者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魄力一路前行。当年连树都没有几棵、长满蒿草的一片荒原、一片高低起伏的山丘,如今已是主干道路贯通、厂房林立的景象,路边绿树成荫,园区框架初具雏形,与规划中的宏伟蓝图越来越接近。
走进山上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一座高高的环形蓝色塔架巍然耸立,整体有30多层楼高,最高的一根架子达到50层楼高,车行在京藏高速上远远能够正常的看到。2019年11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减速缓冲悬停避障试验在这里圆满完成,为火星探测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国家航天局组织了有19个国家、地区的外交人员和中外媒体参加的试验观摩活动,使怀来基地与火星探测任务携手在世界面前首次公开亮相,举世瞩目。
五院502所空间飞行器姿轨控试验中心也位于山上。502所将其在北京怀柔的推力器试验站搬迁到怀来,并进行了大幅扩展。这是基地首个入驻项目,更有开荒拓土的感觉。
2021年,基地刚刚安装了移动通信基站。“此前基本靠喊,年纪大的听不清待不住,年轻的更待不住,建设前期工地都找不到当地工人。”502所新区建设办主任万亮笑着说。没水没电,怀来风大,工地经常黄沙漫天,迷人双眼、灰土满怀。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规划的19个建筑物已全部建成投产,产能成倍增长,原来的宇航试验任务短板问题迎刃而解。单组元、双组元两个推力器试验厂房已具备正样试验能力,测试能力可满足100牛以下化学推力器热试车需要。
站在试验中心的高处向北望去,远处卧牛山云雾缭绕,官厅水库碧波荡漾;近处一个高科技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尽收眼底,推力器试验中心、观星试验室、综合测控楼等一批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与山下园区的热控中心、东方红生物厂房遥相呼应。
山下的怀来航天产业园,率先入驻的是五院总体设计部。如今,经过几年建设,热管、环路热管、新型高效热控产品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即将投产,将满足高热流密度散热和节能技术产品的需求。机械系统研发与空间智能机器人应用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将满足大型柔性太阳翼、空间机械臂、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集成测试需求。总体设计部项目的入驻将牵引大批分系统单位的产品和项目落户怀来园区。
园区以其优美环境、成本优势吸引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司入驻。首先开工的是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食品车间及厂区相应配套设施,如今已基本建成。怀来生产基地的建成将使其产能成倍增长,为广大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发展航天事业,造福人类社会。”怀来这片土地为航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物理发展空间。随着入驻项目的日益增多,怀来基地必将以其强大的保障和产业化能力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发挥有力的助推作用。
人物志此次“红色地标·航天印记”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中,《中国航天报》还记录了各地航天发展中涌现出的获得国家级表彰的优秀员的故事。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航天科技集团派驻河北省涞源县挂职副县长鲍立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是集团公司获得该荣誉的唯一一人。
2016年9月,受集团公司委派,鲍立民走马上任,踏上帮助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长征路”。甫一到任,鲍立民就深入村户走访调研,用最短时间踏遍全县17个乡镇的重点贫困村。“必须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鲍立民积极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结合涞源实际和集团公司优势,找到了促进涞源发展的道路。
在涞源县这4年,鲍立民积极推动修路架桥、挖井引水,累计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余个,完成帮扶资金投入1356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涞源县贫困山区群众饮水难、出行难、发展生产难问题,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项目累计惠及30余个村7513户,26100余人。
扶贫过程中,鲍立民充分的发挥集团公司优势,探索实施“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成为收益资金、土地租金、劳务薪金“三金农民”;同时,他还构建精准扶贫共享平台开展消费扶贫,推进涞源县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并打通集团公司员工直接采购涞源农特产品的渠道。
4年来,在鲍立民的协调推进下,集团公司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7个,投入帮扶资金782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91户,现已全部脱贫出列。
四年涞源人,一生涞源情。鲍立民为涞源县脱贫攻坚尽一切力量,“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在脱贫攻坚这场斗争中,他生动诠释了人的初心使命,展现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党员情怀。
在2021年中央企业“两优一先”评选中,航天科技集团乐凯研究院第一研究室项目经理赵伟涛被评为中央企业优秀员。“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是赵伟涛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
2016年,赵伟涛项目组研发的高阻隔膜项目到了市场推广阶段。搞研发的人大多数都是在跟实验仪器和药品打交道,市场怎么闯,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赵伟涛第一个报名,开启了另一种不同于实验室工作的奔波,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每次出差后,赵伟涛不顾一身疲惫,第一时间回到实验室,反馈市场推广结果。正是这种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劲头,使高阻隔膜累计实现销售超过5万平方米,为项目产业化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数据支持。
在高阻隔膜项目研发过程中,他研究出以真空镀膜技术与精密涂布技术相结合的工艺,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实现高性能透明气体阻隔薄膜材料国产化,并且开发出高阻隔封装膜包装膜系列产品。
除了敢于啃“硬骨头”,赵伟涛还敢于接受挑战。2020年,他开始承担研发生产新项目——一种特殊复合材料。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项目组其他成员无法按时回到工作岗位。时间紧、任务重,作为一名党员,他没有丝毫犹豫,挺身而出。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晚上10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保质保量完成了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任务,按时完成了客户订单。
工作中的赵伟涛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员宝贵质朴的本色。